北京青年报就桃花水母保护问题采访我所专家
北京青年报2009年7月6日登载《桃花鱼保护区该不该建》一文,转载如下。
桃花鱼保护区该不该建
文/李鹏
“一些媒体对桃花水母的报道有些过分了,说它是‘活化石’、‘水中大熊猫’,都是名不副实的。”
湖北发现大量桃花水母
最近,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一切始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丹教授及其研究生的一次意外发现。位于湖北鄂州的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武汉大学一个重要的野外科研基地,6月24日上午,于丹的研究生进行每月一次的下湖调研时,发现在梁子湖钱江大湖区水域中有大量桃花水母,大的直径大约在1厘米左右,分布在10余平方公里面积内。而后的调研发现这里的桃花水母密度相当大,一般为每平方米300~1000只,最大密度为每平方米分布约5000只。于丹的一个同事告诉《北京科技报》,于丹和他的研究生以前在梁子湖也曾零星见过桃花水母出现,但在国内外的报道中,像梁子湖这么大的湖泊,如此大面积、高密度地出现桃花水母还非常罕见。
桃花水母是全球唯一生活于淡水水体的水母类群,目前,科学界很多人也认为它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它们诞生于约5.5亿年前,因此被称为“水生生物的活化石”。由于桃花水母的最长存活时间仅有1~2个月,活体罕见,也极难制成标本和进行人工繁殖培养,有很多人也称其为“水中大熊猫”。在2002年3月于四川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上,桃花水母已被列为“极危动物”。
是否实施保护引发争议
现在梁子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么大数量的桃花水母究竟要不要实施特殊保护。
“完全没有必要实施特殊保护,我并不认为它是一种濒危类群,目前桃花水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分布。”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现在人们对桃花水母的认识已经步入了误区。
在中国最早引起的关注是湖北秭归长江边三个水潭的桃花水母。 在秭归县归州镇境内长江北岸,原秭归县城脚下不远处,有鸭子潭、天音潭和牛卧潭三个水潭,自古以来,这里就因为桃花水母名闻天下。并且早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
秭归人也把桃花水母当成吉祥物,美其名曰“桃花鱼”,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本地的骄傲。然而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蓄水以后,鸭子潭、天音潭和牛卧潭三个水潭就不复存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桃花水母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保护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王桂堂说,他们曾经在湖北秭归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桃花水母研究。“2003三峡大坝要进行蓄水,很多人一直在呼吁,要对桃花水母进行妥善保护。后来三峡建委就将‘秭归县桃花水母抢救性保护研究’这个课题交给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要求我们论证桃花水母的种类和分布,它在中国到底是稀有类群还是非稀有类群。”
“水中大熊猫”名不副实
2006年4月28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结题报告并通过验收。但是该所的研究结论却给很多桃花水母的爱好者和保护者泼了一盆凉水,“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桃花水母在我国广泛分布,在我们所调查的20多个省市区中,都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并且这种东西在长江中到处都有,三峡蓄水以后,我们在三峡水库的很多库叉中都发现了桃花水母的踪迹。秭归的鸭子潭、天音潭和牛卧潭三个潭在冬季的枯水期水质比较清,所以比较容易看见,实际上在整个长江里面,每年都有桃花水母,只是长江里的水一般都很浑,一般很难看到桃花水母的身影。”
王桂堂指出,他们这个研究团队在经过研究并详细查阅了国外的有关资料后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桃花水母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分布;第二,桃花水母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并不是只有几个地方有,其他地方没有。因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没有必要对桃花水母实施特殊的保护。
王桂堂认为,现在很多媒体对桃花水母的报道并不科学。“一些媒体对桃花水母的报道有些过分了,说它是‘活化石’、‘水中大熊猫’,都是名不副实的。”
“现在有些科学家认为有这样两个理由导致桃花水母必须要受到保护。一是认为,它是目前地球上现存的最为古老的生物。首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想学过生物的都应该知道,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动物应该是单细胞动物,绝对不是多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绝对比它要古老。有人说它诞生于5.5亿年以前,还有的说在10多亿年以前,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判断桃花水母的出现年代的。从生物的进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在最初的进化过程中由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开始,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但也不是说单细胞变成多细胞时就全部变成了桃花水母,比如,还有海绵类动物。在生命的进化树上,从生命的科学表我们来推断,水母是进化史上的一个盲支,它不会再进化成别的东西,所以对于它诞生的年代我们目前是没有办法准确推断的。另外,桃花水母没有骨本结构,没有留下任何化石,这也为推断它的具体年龄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现在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诞生的。”
桃花水母带来生态危害
现在在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建立起了桃花水母保护区,还有很多地方有人正在呼吁建立。“我认为这完全是在浪费钱财,桃花水母就目前来看,除了科学研究价值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实质性的价值,既没有保护价值,也没有经济价值,该不该为之建保护区需要仔细考虑。” 王桂堂说。
此外,王桂堂还有一种担心,“这个东西也许今年在保护区出现,但是明年,或者在10年以内,它在保护区再也不出现了。如果是这样,为其建立保护区还有什么意义?”
针对桃花水母最近在湖北梁子湖几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出现,王桂堂说他现在担心的是它会给梁子湖的生态带来危害,它的大量出现会对水中的一些浮游动物,甚至鱼苗有危害。因为它是以浮游动物甚至小鱼苗为食的。“2003年,我到浙江萧山去考察那里的桃花水母,发现那里一个池塘的桃花水母密度非常大,用网子一捞,就可以捞上一桶,但是里面鱼苗一条都没有。由于桃花水母在池塘中的密度太大,让整个池塘里面缺氧,它自身的死亡率也很高,而这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
不过王桂堂也表示,如果是做桃花水母的有关生物学研究,倒是还挺有意思和价值的。他们研究发现,只要在有淡水的地方,桃花水母就有可能出现,但年年出现的地方还不是很多。在秭归这个地方,桃花水母倒是年年出现,然而这个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在全国其他的一些地方,年年都出现桃花水母的情形都比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们目前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桃花水母的出现究竟有什么规律?目前还是一个谜。
(北京青年报2009-076-06第C4版探索之旅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68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