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长江商报】为了江豚,再出发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淡水豚全面考察起航,历时7周,覆盖宜昌至上海水域

●目标:考察江豚,评估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再次寻找白鱀豚。

●线路: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及鄱阳湖、洞庭湖。

●人员:35名研究人员(7名大学生志愿者)、10余名船员。

●方法:目测法结合声学探测法。

●意义:将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时隔六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再次起航。昨日下午一点,“2012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起航,35名科考队员将在宜昌至上海江段进行历时7周的考察。

本次科考是对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进行考察,评估其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再一次寻找白鱀豚,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本次考察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将在明年3月公布。

考察出水次数等五个方面

本次科考行动是在农业部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

科考考察队由国内外的35名研究人员和10余名船员组成,这35名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中还包括7名大学生志愿者。

科考行动指挥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院王丁教授介绍,考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目测观察长江江豚的出水次数,运用声学信标通过江豚发出的声音检测长江江豚的数量,检测重要江段的水下噪音,评估长江中下游水域的水质和鱼类资源情况。

考察预计历时7周,之所以选择这段时间进行考察是因为这一时期长江处于枯水期,河道较窄,豚类更为集中,有利于提高考察的精确度。

科考船将沿着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的路线航行,覆盖了长江淡水豚所有的历史分布江段:包括自宜昌至上海的1669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两个通江湖泊。

将对江豚保护提出建议

2006年冬天,中外六国科学家在长江流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搜寻,最终遗憾宣布:“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而长江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目前种群数量仅为1200—1500头,若无有效保护措施,有可能在15年内灭绝。

今年10月22—29日,科考队在鄱阳湖和洞庭湖进行了预考察,发现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生存现状直观地反映了长江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白鱀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指出,“我们希望这次全流域的淡水豚调查结果能够为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对现有豚类保护区的范围、功能调整以及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

王丁教授介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修订、完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并将提交农业部审定和发布该计划,计划建议从自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研究三管齐下,全面加强对江豚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本报曾在《长江地理》栏目中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将在明年3月公布。

长江寻豚用上“尖板眼”

目测与声学结合评估江豚数量

本次科考,使用目测方法观察出现在水面上的江豚,声学探测法则是使用声学信标收集江豚的声音信号,两者结合使用,以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

“声学信标”个头很小,像小型灯管,一头是一个感测仪和储存器,另一头连接着长约100米的绳索,在行驶中,探测仪被放入船尾的水中,它能将方圆300米内江豚发出的声音信号储存下来,另一头则被固定在船上。值得注意的是,探测仪需要距离考察船100米,以防受到发动机的影响,而且必须漂浮在水上。

目测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来看,观测者们将站在船头,通过自己的眼睛或望远镜观察是否有江豚出现,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首次使用“鱼探仪” 考察鱼类资源量

与2006年相比,本次科考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水下噪声和鱼类资源监测两大内容。王克雄介绍,之所以加入这两项内容是因为噪声和鱼类资源是影响江豚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本次考察中还将首次使用“鱼探仪”,两艘考察船上各有一台,其中一台是水生所自行研制的,“还没有成形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没有销售。

王克雄说,“在鱼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发现江豚的概率为40%,而在鱼类资源较少的地区概率为20%,这说明鱼类资源密度与长江江豚是否生存在该区域几乎直接相关。”

评估噪声污染状况

王克雄介绍,长江江豚靠声音来定位、寻找食物等。在危害江豚生存的诸多要素中,水下噪声对其数量、身体健康、栖息地选择等方面有重要影响,本次考察将采用声学方法记录重要江段水下背景噪声,评估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下噪声污染情况。

科考船配备了记录噪声的先进装备,是一个圆柱状黑色铁桶,高半米左右,直径十几厘米,圆柱身上连着几根线,通向数据的记录终端。王克雄示范了“水下声学生态记录仪”的用法,下水前,将该仪器用绳索等物固定好,而后在船尾将其投入水中,保持在一定的水深,它会自动对水下噪声进行监测,并记录下来。

保护江豚大事记

上世纪70年代

水生所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保护”三大保护对策,同时开展了多学科综合研究。

上世纪90年代

水生所推动建成五个自然保护区,开始了建立保护区的保护模式。

1992年开始

水生所科研人员将小群长江江豚迁入湖北石首天鹅洲豚类迁地保护区,并开展迁地保护研究。

1996年

水生所引入江豚人工饲养,至今15年它们仍生活得很好,实现了人工饲养的突破。

2005年

世界上首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幼豚,在水生所诞生,目前水生所已有7头江豚。

2006年

水生所组织了首次针对长江豚类动物的全长江大考察,敲响了江豚保护的警钟。

2012年

水生所协助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正在修订《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生活设施齐备

床位紧张队员得打地铺

汉江边,中科院水生所的码头上,几只大船稳稳地停着,靠近江中心的两艘白色“中国渔政船”就是“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的科考船,它们分别由武汉渔政和宜昌渔政提供。

这种船是渔政部门工作的专用船,船上的生活设施很齐备,卧室、厨房、厕所、会议室都有,在卧室和会议室里甚至还摆放着电视机,厕所里面还有洗衣机,船头和厨房已经备好了胡萝卜、包菜、豆角等各种蔬菜,一个大瓷盆里堆满了煮好的五花肉。

此次科考仅有的两位女成员——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生时文静和李青青说,科考队员们10号晚上已经在科考船上住了一晚,“感觉生活很方便,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有,洗衣机、烘干机都有”。但参加科考的男同志们则相对辛苦,由于每个船上的床位在6到8个,二三十位队员需要在船舱里打地铺。

王克雄介绍,除大雨外,科考队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工作,每个成员都有分配好的任务,每天晚上会开一个总结会,每艘船上都有一位船员专门负责采购食物、生活用品,一位专门负责做饭,每到一个停靠点都可以上岸补充些食物。

此次科考,对队员们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寒冷的天气,有些科考队员们需要站在航行的船上迎着风工作,所以防风的冲锋衣、墨镜是必备之物。

不放弃寻找白鱀豚

同样是针对长江淡水豚类的考察,这次考察所采用的方法和路线与2006年的基本一致,但考察目的却有很大不同。

本次淡水豚考察的指挥长、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也是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的总指挥,他说,2006年的考察主要是为了寻找白鱀豚,而本次考察则主要是评估长江江豚的数量和栖息地状况,兼顾寻找白鱀豚。虽然白鱀豚已被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王丁教授表示,“永远有看到它的可能,只是我并不太乐观”。

此次考察也对若发现了白鱀豚作了万全准备,在《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指导手册》上,若发现了白鱀豚,将有一个系统专门采集白鱀豚的信号,考察船也将对其进行一定时段的定点观察。

张靓颖参与科考

近年来,长江江豚的保护得到了众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许多明星也加入其中。去年夏天,以“海豚音”闻名的著名歌手张靓颖,曾到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与江豚亲密接触。她说,“江豚是母亲河长江的代表,保护江豚,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今年张靓颖正式成为WWF长江江豚保护大使。

据科考队工作人员介绍,张靓颖将于12月12日登上科考船,初步定在安徽江段上船,但由于科考船的行程会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的上船地点尚待确定,张靓颖将和科考队员们一起工作半天到一天。

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

未发现白鱀豚 江豚锐减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为了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6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是十几年来,国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考察。

经过6国专家们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有发现“长江女神”白鱀豚的影踪,随后,中科院水生所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至今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又发现了白鱀豚。同样令人痛心的是,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仅发现江豚700-900头。考察专家们估计,长江江豚的数量约有1200-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种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谢方 通讯员 曾铭 采写

为了避免长江江豚重蹈白鱀豚覆辙,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长江及其通江湖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就江豚保护而言,对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根本出路,包括加强保护区建设、禁渔、限砂、控污等措施都要跟上。还要积极通过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保住江豚种群。——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

长江江豚目前虽然仍未公布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我们已经在按照一级保护动物的标准在对待它,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将于明年公布。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

2012年淡水豚考察船从武汉出发,第一阶段目的地为宜昌。

版面链接:http://news.cnxianzai.com/szb/20121112/index.html(头版图片)

     http://news.cnxianzai.com/szb/20121112/a08.html(第八版整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