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新闻晨报】专家建议长江局部发展江豚观光

晨报记者 余志辉

继12月2日单日目测发现45头次江豚之后,昨天,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在安庆-铜陵河段又目测发现40头次  江豚。从11月11日开始至今,历时7周的本次科考活动已经过半,在经历了武汉-宜昌段的失望后,科考队员们再次收获了欣慰的消息。接下来,考察队将考察荻港、马鞍山等附近长江段,然后进入南京。虽然在安徽河段、鄱阳湖水域等传统江豚集中分布地,并未发现江豚种群大量减少的现象,但对于前半段的科考活动,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副总指挥王克雄仍然表示比较遗憾。

[失望]湖北江段目测数锐减2/3

本次活动的前两周,科考队员从武汉出发,抵达宜昌后再折返武汉,往返1252公里的长江河段内共目视发现江豚39头次,声学观察监测到19头次。而2006年,在同一江段进行的淡水豚考察中,共目视观察到江豚116头次,声学观察到50头次。也就是说,6年来,该江段内可目视观察到的江豚数量锐减了三分之二。此外,相对于2006年,江豚的分布区域呈现上移、相对集中的趋势。

据分析,密集的航运和渔船作业对江豚的生存造成了影响。在宜昌-武汉626公里的航程中,科考队总共统计到作业渔船80次,行驶中的货船697次。其中,武汉汉南区水域半小时内统计到27艘货船,而在咸宁市石矶头,半小时内统计到6艘作业渔船。“当地大规模的港口、桥梁、码头建设,使水文环境发生变化,再加上密集的航运和对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造成江豚生存环境的恶化。类似情况在湖南、湖北部分水域比较明显。”王克雄失望地表示。

[建议]“退渔观豚”有成功先例

江西湖口到安庆目测45头次、安庆到铜陵目测40头次,为什么安庆一带的江豚数量有这么多?王克雄认为,安庆段的长江水质和生态环境基础不错、江豚很喜欢的活动地——沙洲发育得好且破坏少、长江支流岔道多适合江豚活动和捕食等是主要原因。王克雄表示,目前,铜陵已经完成了江豚迁地保护的工作,安庆的迁地工作也已初步开展,这些举措将有利于江豚在此正常生活,并顺利实现种群繁衍。

此外,王克雄还提出了在江豚较多的地区尝试“退渔观豚”,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建议。“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长江段完全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已经很少了,收入也低。如果发展‘退渔观豚’项目,让渔民改行当长江导游,带游客去看江豚,其收入反而会增加,并且会形成退渔后生态越来越好、江豚越来越多、观豚项目也越来越好做的良性循环。”据他介绍,今年7月,他们已经在江西试点了类似项目。而在广西钦州的三娘湾,游客乘船出海观赏白海豚已经成为当地的著名旅游项目。且当地渔民对此的积极性较高,说明“退渔观豚”并未损害渔民的利益。

(刊于新闻晨报2012年12月4日)第22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