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新华网】“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回应江豚考察热点问题

新华网记者 陶叶

近日,有关“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在长江流域对江豚的科学考察在网上引起热议。今年以来,江西省鄱阳湖、湖南省洞庭湖发生多起江豚被困、搁浅死亡事件,如何有效保护江豚?现在科考情况怎样?目前发现了多少头江豚?3日,“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副指挥长王克雄接受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的专访,回应网友关切。

新华网记者:我国目前长江江豚生存状况如何?发起这个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王克雄:2012年全流域长江淡水豚类调查是在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之后,再次对江豚进行的全流域考察。此举目的是评估其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并再一次寻找白鱀豚。

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科考揭示,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年下降速率超过5%,据此估算目前种群数量应该不足1400头。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极端气候、过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都出现了较多的江豚死亡事件。为了更好地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在农业部组织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织了此次“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豚类保护机构、渔政管理机构参与考察。考察的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将在明年3月公布。

新华网记者:考察队由哪些专家组成?考察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王克雄: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的近40名专家组成,从2012年11月11日正式开始,预计将在七周左右的时间内覆盖从宜昌到上海 1700公里(往返共计34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长江的两个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考察已在2012年10月份完成)。

新华网记者:此次科考活动采用什么设备和科学手段来发现江豚?

王克雄:在方法方面,考察主要采用目视和声学两种方法,前者为截线抽样法,后者为拖曳式微型声学数据记录仪阵列法。截线抽样法是估计种群数量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指应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抽样、以目测观察为主的估计种群数量的考察方法。考察至少由4名经过严格训练的观察员完成。3名观察员组成主要观察组,使用望远镜分别负责搜索左、中、右视野里的动物。左或右边观察员的搜索范围处于10 ~-90或-10 ~90 之间。中间观察员主要负责搜索航行前方中线-10 ~10 的区域,同时也兼任数据记录员。由于主要观察组可能会遗漏动物,为进行弥补,在他们身后还设置了一名独立观察员。

长江江豚属于小型齿鲸类,体型小于一般海豚;没有背鳍,出水不容易被发现;出水幅度小,平稳,时间较短。这些是长江江豚不容易被目视观测到的一些客观原因,声学监测却可以对此形成一个有效的补充。每天考察船出发时,两个声学记录仪绑定到几十米的绳索上,将绳索拖在船尾。由于长江江豚能频繁发出高频的声音进行回声定位,一旦动物在记录仪附近游动,动物的声信号就会被记录下来。每天考察结束,记录仪被收回。采用专业软件下载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计动物的头数。该方法在2006年的淡水豚类考察中就已经被采用,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新华网记者:网友很关心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多少头江豚?

王克雄:我们不用这样的统计方法,因为有两条科考船同时观测,会有重复的计数。后续我们会有详细的分析过程,会形成一个初步的报告。到目前为止,我们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最多一天出现了45头次江豚,是考察活动开始以来单日观测到江豚数量最多的一天,这些江豚是在安庆段长江出现的。考察队考察安庆、铜陵、荻港、马鞍山等附近长江段,然后进入南京。

新华网记者:此次科考活动对于下一步着手拯救江豚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王克雄:这次考察能够全面了解当前长江江豚种群和栖息环境状况,并依此制订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更全面的保护措施。考察的结果将会直接揭示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现状,其濒危状况将会更加清晰,有助于推动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次考察就是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办公室支持的,该考察也是《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华网记者会继续跟踪报道此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