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新华网】“看海”时节又至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解决城市内涝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年,一到夏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里都可能因为一场大雨而交通瘫痪。于是,“看海”一词流行了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城市内涝的无奈心情。

快速路、城市主干道、轨道线的建设让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但是地下管网的建设更新速度却远远滞后于地上的变化。这次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再次聚焦城市内涝顽疾,基层代表谈体会,专家学者出主意。

这两天,武汉雨水不断,部分中心城区,积水重现。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解释,武汉的地下排水设施,总体设计是一年一遇。

项久华:现在总体设计是按照一年一遇,局部的低洼立交桥,是2到5年一遇的标准。也就是说日降雨量100毫米,小时降雨强度在34毫米这个范围不会导致大的淹水。

一年有六七次大雨,会超过武汉地下排水设施的承受能力。如果瞬时降水量过大,单靠自然力量无法让雨水排尽。在武汉,中心城区管网的水基本都是通过市属13个泵站进行抽排。即便如此,城市排水设备数量不足,武汉城区还是频频出现内涝。项久华说,老城区管网设施的老化,是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

项久华:中心城区就是靠沿江,这一块是老城区,设施比较老化,管径比较小。有的管径是300毫米左右的管子,有的一些还是陶瓷管,就是过去烧制的管,应该是民国的。

武汉的地下骨干管网将近2500公里,加上街巷末梢,管网总长达到6000公里,其中老城区的管网占了五分之一,直径800毫米以下的管道占整个地下管网的五分之三,像电影里那样能走人、能行车的管网只是凤毛麟角。

公开报道显示,北京城八区排水管道总长5100公里,近四分之一的管网是30多年前建成的,而这些管道正是地下管道谱系中的青壮年。这些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被称为城市的静脉系统,维系着城市的代谢与循环。但现在,只要一下大雨,城市机体很可能就陷入深度紊乱。去年夏天,“到武大看海”被学子们戏称为“最浪漫的事”,首都北京也成了泽国。实际上,北京、武汉的城市“内涝”只是全国城市内涝问题的缩影。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的关注点正在于此。

徐旭东:我建议地方政府,地上建设差不多的情况下,要投入精力把地下问题解决。这是全国城市建设,地下管网建设的一个通病。

关注城市内涝顽疾,关注地下管网脆弱现状的代表委员不止徐旭东一人,城市内涝也不仅是大城市的通病,中等城市也是如此。王润梅,来自山西的一位基层代表,她的日常工作正是地下管网的清掏和疏通。正如城市的“内科医生”,王润梅和她的100多位同事,共同承担着山西太原800多条大小街道的进水井、检查井、地下管网的清掏和疏通任务。王润梅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说话,地下管网老化,是城市的共性问题。

王润梅:这么多年来,比较重视地上的工程,地下管网的改造有点落后。而且经过多年的使用,有些管道断了,有些井位安排的不合理。因为老化,所以揽水得特别快,管网只有可能一两百毫米的管径,总之,因为老化,虽然看见那么粗,其实里面越来越细,管子里头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听王润梅淡然地讲述了她再熟悉不过的工作,似乎可以品出些许基层工作者的无奈与希望。

王润梅:有的时候,雨下多长时间,我站在雨里多长时间。只要一下雨,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积水的地段。作为市政专业人员,我只能尽最大能力,有时候也很无奈。

38岁的王润梅说,自己20年前参加工作的时候是最年轻的,到现在依然是组里的年轻人,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不高导致这项工作后继乏人。

王润梅:到了特殊的季节,夏天,大家走到街上,某一个地段水淹了,走不过去了。就这个阶段对我们的工作有个认识,只是说,你看你们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我们每天不停在清理里面的垃圾,每天循环不断的在做,但是我们一个小组几个人,管着几十条街,还是人少的原因。

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破在眉睫。如何解决庞大的资金缺口?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副处长张文春:

张文春:作为水务部门来说,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规划标准都要提高。但是实际上再提高一个等级的基础上,整个的管网布局和前后连接的话,会以一个N次方的形式放大,需要很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有报道也说,北京的地下管网改造至少需要上千亿。全国政协委员徐旭东对地下管网改造问题专门做了调研和比较,也有自己的建议。

徐旭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带动地下管网,否则这钱从哪里来。怎么样把地下空间开发起来,有了商业利益,同时把地下管网问题解决了。如果能像东京、巴黎那样非常发达的一个空间利用它,同时把管网也布在那里。这样不就钱也有了,问题也解决了。所以要结合起来弄。 (记者李楠 刘黎 李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