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王丁:拿什么拯救你,最后的江豚

本报记者 吴益超
距位于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7公里处有一座白鱀豚馆,但白鱀豚“淇淇”走后的11年间,这里没有再住过一只白鱀豚。
曾在这里生活过将近23年的淇淇是世界鲸类研究中的一个传奇,而对于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来说,淇淇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对象,更是自己的老朋友。
但淇淇和它的同类却没能将传奇延续下去。接受记者采访时,电话那头的王丁略带伤感地说:“长江流域白鱀豚已经基本灭绝了。”
如今的王丁在暗自祈祷,这样的悲剧不会在白鱀豚的近亲江豚身上重演。
即将消失的“精灵”
采访前的几天,王丁刚刚接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这份报告将长江江豚从“濒危级”提升为“极危级”, 也就是“极度濒危级”,这表明长江江豚已经进入了最后时刻。
对此王丁并不感到意外,心急如焚的他在最近的几次考察中发现,江豚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2012年底,王丁所在的中科院水生所在农业部和中科院的领导下,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进行了一次长江淡水江豚考察,结果令人惊讶:在过去的7年间,江豚数量下降速率为13.73%,也就是说目前现存的仅1000余只江豚,很可能在未来15年内走向灭绝。
2002年淇淇去世前的日子里,王丁就有过担忧:如果白鱀豚消失了,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会不会作这项研究的自己也成为“濒危物种”?
11年后他不再有这种犹豫采访当天,记者刚刚说出“如果有一天江豚真的灭绝……”时,立刻就被王丁打断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对他来说,白鱀豚的消失已是不能承受之重。
1982年,中科院水生所希望招一个开展声学研究的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王丁机缘巧合下来到这里,开始从事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与这些即将消失的“精灵”们打交道多年,王丁发现它们已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999年,王丁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8年后他从这个位置上退了下来,全身心投入江豚的研究。“我现在不是副所长,请记住,我的职务是研究员。”
王丁的日常工作很忙。采访前他刚刚结束一场会议回到办公室,电话那头的他话不多却精炼,还不时提醒记者尽量缩短采访时间,他还有其他工作要做。
今年已经55岁的王丁经常往长江跑,作江豚的调研,也和渔民打交道,仿佛是在害怕自己错失为江豚保护而战的每一秒。
似乎他还在为白鱀豚的灭绝而耿耿于怀。
保护的尴尬
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有着同样保护热情的社会公众有时却给王丁带来尴尬:“作为研究员,你们长期从事保护工作,而长江野生水生生物却仍在逐渐消失。难道这些年你们的工作就没有任何效果吗?”
有人甚至指责他“把白鱀豚保护没了”,王丁心里很不好受。
“说老实话,我只是一名研究员,能够回答这些水生生物为什么濒危,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但我们不能代表政府,也无法决定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采访中,王丁不止一次地这样强调。
这并非是他在推卸责任。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解焱也曾指出,长江环境恶化导致了白鱀豚的厄运,在这方面科研工作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面对江豚数量的快速减少,长期与之相伴的王丁才是内心中最痛苦的人。
在7月7日播出的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镜头前的王丁表现得有些激动:“我见过一个地方官员,他问我江豚好不好吃,我当时很无语,就说不好吃。结果他说,不好吃干嘛要保护?”
从事长江野生水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30多年来,王丁与长江流域渔民打交道的时间也同样长。在过去,这些渔民并不了解、也不认同王丁和他同事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江豚没什么好保护的。一些长江流域的挖沙船主们也持有同样的态度。
最为讽刺的是,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后,有不少媒体找到因这期节目而“出了名”的王丁,觉得他可能会愿意出点钱,宣传炒作一下自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王丁就接到了一个这样的电话。当然,王丁拒绝了这样的邀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些情况都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保护江豚的态度或许大多数人认为,江豚的生死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远。
真的很远吗?王丁不这么看。
白鱀豚近乎灭绝、江豚逐渐消失所折射出的现实语境,实际上是整个长江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我们现在喝的水不够干净,食品也存在问题,空气还被污染,实际上都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在长江中的白鱀豚已经基本灭绝、长江江豚也正在逐渐消失,而这最终也会给生活在这一区域、与江豚同属哺乳动物的人类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些警示已经足以让人们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
尽管这些年来主流媒体对保护长江豚类的报道与呼吁并不算少,但令王丁担心的是,讨论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沉寂。
“真正能够保护江豚的,除了国家政府层面下大决心之外,更需要社会公众有保护意识。”
不过近些年王丁常常也能感到欣慰他发现国家和社会层面对江豚乃至长江地区野生水生生物的保护态度已经有所转变。“毕竟提出江豚是否好吃的官员是个案,就我见到的大多数官员还是非常希望能把保护工作做好的。”
他也看到,由于感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果以及自身认识的提高,一些长江流域的渔民开始自发地形成组织,保护生态环境。他很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知道有一个名为“洞庭湖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组织,其成员大多是渔民。
王丁说自己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真正同自然和谐相处,“并非因为我是一个研究人员所以这样说,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考量”。
中国的长江豚类保护与研究工作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而人们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也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王丁:拿什么拯救你,最后的江豚
白鱀豚的疑似灭绝,让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左二)伤心不已。 王小强摄
(刊于《中国科学报》 2013-07-19 第7版 学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