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湖北日报】水质恶化不能“嫁祸于鱼”——走近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刘建康

  记者 文俊 实习生 范敏 通讯员 洪成浩 孙慧

  院士档案

  刘建康,鱼类学家、水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1917年9月生于江苏吴江,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7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1月中科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被聘为研究员,1954年随所迁至武汉,先后任水生所鱼类学组组长、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在全世界首次发现鳝鱼从小到大由雌变雄,并由此打开了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之门;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面养鱼的先例,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他编撰首部长江鱼书《长江鱼类》,被称为是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的奠基人。

  2月14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刘老的办公室时,他正端坐在电脑前处理电子邮件,年近百岁的他耳聪目明、每天上午8时准时到中科院水生所上班。采访中,这位一生关注“江湖”的长者反复提醒我们要保护水资源,“有人说东湖的水质是养鱼养坏的,这是‘嫁祸于鱼’,人犯下的错不能推在鱼身上。”

  他发现了“鳝鱼先雌后雄”

  一只偶然坠落的苹果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次偶然的“养鱼”则让刘建康成名于国际科研界。

  1941年,刘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为躲避战乱,研究所内迁至重庆附近的北碚镇,为改善生活,刘建康将一批大鳝鱼投进池中准备人工养殖。不想,养了二年,池中的鳝鱼都没有生殖。“为什么鳝鱼都不生殖呢?”他将这些大鳝鱼杀掉一看,发现全为雄性。他从市场上买了数百条小鳝鱼,宰杀后发现:小鳝鱼全是雌的。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鳝鱼刚生下时全是雌的,长大以后,就逐渐变成雄性了。 他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受到了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1947年7月5日,英国皇家学会博洛博士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Nature》上写了一篇专题评论。开头便说:“从1944年一篇描述黄鳝性腺论文的发表,刘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并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这一伟大的科研发现看似偶然,但又是必然的产物。在刘建康的学生,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家寿眼中“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始终贯穿于刘老整个学术生涯。”

  破解吃鱼难

  湖北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鱼米之乡没有鱼吃”,即使在武汉,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几斤鱼。

  原因何在?原来,当时渔业生产比较注重池塘精养,却对大面积的湖泊、水库利用不够。当时,我国“荒湖万亩无人问”的怪现象普遍存在。刘建康提出,把宝贵的土地资源挖成鱼池不合理,应该利用大水面养鱼。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但刘老仍坚持己见。

  1971年,位于水生所旁边的东湖养殖场因年年亏损,向水生所求援。刘建康对东湖的养殖状况开展认真调查后提出:应该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等。实施刘建康提出的五项措施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东湖的实践,为我国湖泊的渔业利用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并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吃鱼难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1976年,经过20余年的研究,刘建康负责编撰的《长江鱼类》一书问世,该书40余万字,记录了200多种鱼类生长习性。这是我国第一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为日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难以想象,在文革期间遭遇打击和磨难的他是如何完成这本科学巨著的!

  揭开了东湖水华消失之谜

  在东湖之滨生活了60多年,刘建康对东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环境不好,鱼就养不好!”

  刘建康回忆,他刚定居东湖之滨时,东湖四周人烟稀少,湖水清澈,湖里的黄丝草茂密得像水下森林。随后的年代里,随着湖区人口增加和工农业发展,加上对东湖筑堤分隔等,东湖的水文、水质条件恶化,昔日茂密的水草消失殆尽!

  对此,刘建康忧心如焚。1980年前后,每到夏季,东湖湖面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水华爆发时,东湖散发出难闻的恶臭。然而,自1985年后,东湖的水华现象竟神秘地消失了。东湖水华消失之谜,这引起了刘建康的极大兴趣。他和科研人员先后在东湖里进行了4个夏秋的原位围隔试验,在已经出现微囊藻水华的围隔引进鲢或鳙鱼之后10天至20天,水华即全部消失。

  刘建康由此揭开了东湖水华消失之谜:养鲢、鳙鱼的水域里不出现水华,在于鲢鳙吃掉了导致水华发生的藻类,改善了水质。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以应用。

  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一名青年学者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学术前途很被看好。可有人发现他在发表论文方面存在问题,比如重复使用已发表的科研原始数据,去掉合作者的姓名只署自己的名字,甚至抄袭和剽窃别人的成果。了解到这个情况,刘建康随即与其他几位院士联名,写信给中科院有关方面,要求严肃处理。这名青年学者最后被中科院除了名。可也有人私下埋怨,就是因为刘建康院士等人的固执,让这名学者所在单位的声誉也受了些影响。刘建康依然“我行我素”:搞科研不能投机取巧,不正之风必须刹住。

  刘建康的岳父伍献文院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也是刘建康的导师,翁婿双院士成为中国科研界的一段佳话。

  现今,闲不住的刘建康将主要精力放在编撰论文集上,早期发表的论文网上没有,他把那些论文一一收集起来,方便学生检索,利用。

  采访结束后,已是中午,我们和刘建康院士一起走出水生所办公楼的大门,几名研究生看见刘院士,激动地围了上来,在学子们眼中,刘老是最大牌的偶像,他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刊于《湖北日报》2014年3月21日第9版,网址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40321/hbrb2301528.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