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湖北之声】水上一族,明天该何去何从

  “一条船,一家人,一辈子”,说的就是水上一族,他们依水而生,靠着日益枯竭的鱼类资源来维持生存。眼下又进入季节性限捕期,他们是否找到了填补季节性空白的出路?经历了13年禁渔期后,长江渔业资源恢复正常了吗?“打渔、卖鱼、收网、补网”的生存模式,水上一族还能过多久?湖北之声记者李丽、通讯员马爱林对此进行了调查:

  4月14号,长江监利段今年实施禁渔的第14天。清早,趁出太阳的功夫,监利县渔民王金洪将捕鱼的工具搬到晒场上,挨个修补起来。渔船已经锈迹斑斑,看样子也用得有些年头了,王金洪还是很认真地给他们重新刷洗:“现在禁渔了,渔船要修理。木船要刷油,铁船刷油漆。捕捞的工具修一修。” 

  王金洪所在的容城镇同心村紧挨长江边,村里的人绝大多数都靠捕鱼为生。平时,村民们天不亮就出去打渔,天黑才回村,有的索性就以船为家。白天村里基本上见不到人。4月1号禁渔后,村里人气陡然多起来了:“渔民本来文化程度低,不会干别的,打工都不是很行。没事就在家里玩。” 

  王金洪属这个村的年轻人,今年37岁。虽说在禁渔期里,政府每个月给每位渔民补助100多元生活费,但这几年捕鱼收成都不是很好,一年除去生活开支和油钱,所剩无几。吃完中饭,王金洪还是抱着试试的决心叫上同村的渔民龙世成一起进城找工作。龙世成和王金洪同龄,初中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在长江上捕鱼。两人除了会打渔,没有其他专长,加上只想利用禁渔期三个月做点省力的工,结果找了一下午也没找到事做。对此,龙世成好像也不以为然:“时间短,在外面找工作不好找,读书读得少,脑力劳动不行。我们主要从事捕鱼为生,找一个工作还不是3个月期限,谁要你呢?” 

  回家的路上,王金洪跟记者说,现在村里像他们这个年纪的年轻渔民还有三四十个,体力繁重的活不愿干,三个月里就这样在家耗着,天气好就晒晒网,修修船。因为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他们准备让自己的孩子念完初中就休学。

  相比起来,老一代的渔民则更能吃苦。常年在长江宜昌段打渔的谢顺武,今年52岁,可脸上早已爬满皱纹,手上还生着厚厚的茧子。没有禁渔的时候,他总是趁着凌晨四点就开船出去捕鱼,早上八九点收网卖完鱼后就近找个面摊吃碗面条顺便捎上两个馍当午餐,接着就去码头帮人搬运货物赚点劳力费贴补家用。但眼见着自己体力越来越差,谢顺武跟记者说,他很担心以后江里捕不到鱼,自己连搬运都搞不动:“在外面做点临时工,现在我们都52岁了,身体素质没有原来好,又没手艺又没文化,劳动力又来不活。” 

  其实,一些常年在长江上打渔的老渔民都有和谢顺武相同的担忧。据这些老渔民介绍,虽然长江实施了阶段性禁渔,但长江的渔业资源退化的依然相当严重。渔民牟少枝已在长江上打了30多年渔。他回忆说:“96年,我搞叼子鱼一网搞过120几斤,现在三四斤,斤把两斤都搞不到。你看江豚,没有食物它就到处窜。因为刁子鱼都没有了,它都无法生存。” 

  渔民的担忧不无道理。这几年,中科院水生所第一研究中心主任刘焕章一直在曹文宣院士指导下考察长江渔业资源。最近,刘焕章对禁渔十三年的长江渔业生态做了一个梳理,但结果并不理想:“开始禁渔期有明显效果,但是现在禁渔期结束后再去捕也没多少了。不管是从洞庭湖还是鄱阳湖,一些主要捕捞鱼产量大的地区,还是从我们在长江里监测的鱼类资源情况来看,这些年鱼产量变化应该没有恢复多少,总体上来讲应该说还是呈下降趋势。” 

  因为觅不到食物,长江上屡屡出现江豚被困渔网而撞伤的事例。为此,包括曹文宣院士在内的众多知名院士和专家呼吁:长江应该全面禁渔十年:“像长江里的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它的成熟时间一般是40、50情形,十年就会有两代的鱼繁殖下来,这样鱼有比较好的恢复。这样十年之后再来看,假如说鱼类资源恢复得很好,我们可以再利用。” 

  起初,对“禁渔十年”,渔民们大都表示反对。但一年年过去,捕获的鱼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艰难,支持禁渔十年的渔民也增多了。只是当记者问起没有渔船怎么生存时,这些靠打鱼为生的水上一族们大都一脸茫然。他们将希望寄托给了政府:“如果说禁十年的话,还不是看上面给我们一个安排。不说给多少钱,要给一个出路,基本维持生存。” 

  长江禁渔中,湖北涉及范围最广,任务也最重。目睹长江水生资源的变化,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李明辉表示,长江全面禁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渔民转产安置难度之大,也决定了长江禁渔十年短期内不可能实施:“长江全面禁渔,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渔业生态和渔业资源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是道路曲折,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是让渔民上岸,他生产生活转产转业的问题都必须要得到解决,按照我们目前这种经济发展状况,把这些所有问题解决的话,还有一个过程。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