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光明网】王丁:不要让长江江豚成为又一个中华鲟

  “在江西都昌县的鄱阳湖沙滩上,一条长约一米五,嘴里长牙的黑色江豚死在了沙滩上,尸体已经风化。长江江豚并正以每年约7%的速度锐减,仅存1000余头,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少了。”近日关于长江江豚濒危的新闻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江豚的关注。每到秋冬季节,江豚接连被曝死亡。探究其死亡原因,多数系惨死在渔船的螺旋桨下。长江江豚的现状如何?该如何对长江江豚做最后的保护?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以下是采访实录。

  我国的江豚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它的保护地位重要且独特。长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地区,如今不断进行的经济建设给长江江豚的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它们的生存。目前它所面临的生存处境是很艰难的,可以说是濒临灭绝的边缘。

  江豚数量仅千余头,五至十年或灭绝 

  导致长江江豚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所谓的“越”活动。江豚以吃鱼为生,过度地“越”捕捞使得鱼类资源减少,江豚的食物减少,其生存状况就会出现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非法的“越”捕捞方式导致它们直接伤亡。二是航运的发展。航道的加深、加宽、巩固等一系列工程,加之过多的往来船舶,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有些甚至会被船桨打到,直接造成伤亡。 三是长江里各种设施工程的建设也会威胁到江豚的生存。四是水污染,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五是过去一二十年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两个湖区挖沙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江豚的迁徙受阻。

  大致就是这些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豚的大致数量为2700多头;到了2006年,我们做了一次全面的考察,数量是1800多只;2006年到2012年,6年的时间我们又做了一次考察,只剩下1040多只。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江豚的数量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下降的频率不断加快。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概每年下降频率是1.6%左右,九十年代到2006年就达到6.5%左右,2006年到2012年调查的数量下降到13%多。根据我们的预算,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的话,江豚的总群数量有可能5~10年左右的时间里走向灭绝。因此,5-10年也是我们保护江豚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

  《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已不能满足当前动物保护的需要 

  十多年前,农业部野生动物保护的主管部门开了一个会议,会议一致通过:长江江豚应该上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也一直在呼吁。但是为什么国家到现在还没有宣布这个决定呢?这其中有一个行政程序。

  从我们国家讲,1988年发布的,1989年正式生效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是由国务院统一对外发布的。20多年来,整个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个名录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光是长江江豚,还有很多动物的保护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从程序上来讲要由国务院来进行发布,国务院有两个主管这方面的部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由两家协调好报给上级,然后进行统一发布。这两家在一些动物的物种上看法有些不一致,这个事情就一直没有结果。这样的话就会给长江江豚的保护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国家的法律地位不同,老百姓的保护意识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农业部也一直在推动,如果国家不能发布新的名录,能不能就长江江豚单独发文,提升它的保护地位,这个事情还在推动中。农业部也采取了一些行动,9月25日下发文件,规定从农业部管理上,以后涉及到长江江豚的所有行为,都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对待。

  因为保护地位的问题,导致社会包括一些政府机关的官员对待保护动物的意识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影响动物的保护工作。当地或者说整个社会意识的觉悟对于保护工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前去一个地方督查当地江豚保护工作。一个官员吃饭的时候问我“江豚好不好吃?”我当时听了就不想理他,然后说“不好吃”,他又问我“不好吃为什么还要保护呢?”因此,领导层面还有这种认识的话,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到位,还有很多的欠缺。

  比较欣慰的是,过去几年,我们的宣传工作大大加强,社会上也是更加关注江豚的保护问题,因此民间的力量在过去几年快速成长。洞庭湖的江豚民间保护协会,鄱阳湖的一部分江豚保护力量也行动起来,他们就在当地,因此对江豚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作为科研机构也一直在支持和支撑他们的工作,也希望他们能够为保护工作发挥他们自身的效果。

  就地保护最理想 迁地保护需推动 

  从保护措施上来讲,我们秉承着农业部一直以来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三大保护措施,即就地、异地和人工。过去几年的工作也一直在围绕这几方面在做,都取得了一些或大或小的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就地保护是一种最理想的保护方式。因为就地可以连同物种生存的栖息地一同保护起来,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保护,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重点。但是不幸的是,长江里各种人类的经济活动比较复杂,不是以我们这些保护工作者,甚至不是以政府部门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些问题是控制不了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总是第一位的。长江的环境越来越差,长江江豚在里面生存也越来越困难。我们采取了一些就地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一些保护区等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保护措施也有了一些贡献,至少还能够降低或者减慢长江江豚数量下降的速度。但总的来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有些问题目前是不能解决的,比如各种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二是迁地保护(即异地保护),对濒危动物来讲,这是我们做的一个新的尝试。从90年开始,我们将长江过道作为迁地保护区,那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我们发现江豚可以在里面正常的生活,也能够自然的繁育。因此,经过我们的努力,到1992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天鹅洲护道,这是唯一一个江豚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地方,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多。除此之外还有铜陵保护区,这个规模要小一些。

  三是人工繁殖。从1996年开始,我们正式的饲养江豚,但现在为止已经有十八年的时间,2005年我们有成功繁殖的先例——全球首例在完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出生的长江江豚。虽然有人工繁殖,但是问题还是没有成功的解决。从05年到现在,人工繁殖方面没有太大的进展,因此我们一直在抓紧工作。

  以上就是我对三大保护措施的介绍,根据现在情况的变化,这三大保护措施的优先顺序我们会做以调整。根据农业部的报告和指示精神,在目前这个阶段,主要以推动迁地保护为主。

  建立更多新的自然保护区 打造“生态长江”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保种”的阶段,也就是怎样在长江江豚灭绝之前抢一个时间,至少能够保证种子资源,那最重要的保护手段可能就是迁地保护,特别是自然迁地保护。我们正在寻找一些跟天鹅洲护道比较接近的其它的一些长江护道,在合适的地方建立新的保护区,这个工作正在建设之中,这也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长江江豚目前有这样一个判断,长江江豚的保护应该说非常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这取决于我们的努力。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几个条件:第一,江豚毕竟还看得见,我们还能够找到它,并且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存在的;第二,我们对它怎样保护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大家的意识上也比较一致了。从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能够同步的采取积极有力的协调应急行动;第三,我们的保护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包括天鹅洲护道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护体系,一起努力的话,长江江豚的保护还是大有希望的。

  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我们希望多建立几个这样的迁地保护区,至少能够把这个种子资源保存下来。我们也期待有一天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能够变得更自然一些,到那个时候,长江江豚能够回归到长江,重建自然种群。当然我们也没有放弃自然条件下的保护,我们会尽所能在一些合适的地方,在现有保护区或者建立新的保护区来加强管理,保护一部分长江江豚。

  在此也希望政府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考虑到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出了生态长江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也要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说生态长江不应该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遮羞布”,而应该真正成为保护长江的“生命线”,并且能够使长江真正维持自然的,流淌的、生命的河流。

  (光明网记者 王营采访) 

    (网址链接:http://www.gmw.cn/content/2014-12/29/content_14333165.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