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干流3个江段成江豚分布空白区
本报讯(记者张晟)昨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专家王丁不无忧虑,他透露,他率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持续跟踪、研究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仅在快速下降,而且栖息地破碎化也越来越严重。考察发现,长江干流已出现3个严重的长江江豚分布空白区。
这3个空白区分别是宜昌到荆州之间约180公里江段,荆州下游10公里到城陵矶上游之间约150公里江段,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上下游约140公里江段。
历次考察也发现,在江阴至长江口这一段江段,长江江豚的分布密度也非常低。长江干流长江江豚集中分布在鄂州至镇江之间的江段,呈现由栖息地边缘向中心退化的趋势。
“实际上,栖息地破碎化不仅出现在长江干流,也出现在长江江豚栖息的两个重要湖泊与干流之间。近年来生态学和声学考察显示,鄱阳湖、洞庭湖的湖口水域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两湖的长江江豚几乎与干流隔绝。遗传学分析也显示,鄱阳湖和长江干流江豚当代迁移的很少,而检测到的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江豚杂交的后代却比较多。这也表明,长江江豚过去存在大规模的江—湖基因交流,而现在,个体和基因交流明显减少。”王丁说。
他认为,按照目前的江豚种群下降速度,假设未来短期内长江干流栖息地环境保持不变,大约数年后,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就会下降到250头以下,接近上世纪80年代末白 豚的种群数量。如果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保护和好转,长江江豚很快也会像白 豚一样在长江干流灭绝。
(刊于长江日报2015年2月5日第11版,网址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5-02/05/content_5416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