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长江日报】今起,两头江豚千里远行至监利

  本报江西都昌专电(记者黄师师 韩玮)昨晚7时,夜幕低垂,再过12个小时,暂养水箱内的两头江豚将离开家乡鄱阳湖率先搬赴何王庙(集成垸)保护区。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院王丁介绍,暂养在网箱内的11头江豚,均符合迁地保护标准,当天由工作人员看护最后一晚,投放饵料后,将挑选8头“种子选手”。今起,这8头江豚将分成3批,分别以2头、4头、2头的次序,陆续装车运往何王庙(集成垸)保护区。

  何王庙(集成垸)保护区位于湖北监利、湖南华容的交界处。从江西都昌至湖北监利,大约500公里共计7小时车程。一路跋涉江豚能否吃得消?昨日记者了解,为了防止江豚对陌生的外部环境产生排斥情绪,工作人员已提前备好两箱干净的鄱阳湖水。“相信在家乡水的安抚下,江豚的情绪能够得到稳定”。当地渔民透露,这是从两公里外的水域取回的,“更干净清澈”。

  据悉,运输到位的江豚将在保护区网箱内暂养。27日上午,投放其中4头,另4头再运往天鹅洲保护区。

  11头江豚平稳度过“进食关”

  本报江西都昌专电(记者黄师师 韩玮)一周时间内,11头江豚陆续进驻暂养网箱里。一个网箱长宽各为15米,另一个长宽各为16米,分别暂住着7头大江豚和4头小江豚。不同于几天前出水上岸时的不安,此时的它们呼吸正常,游弋自如。

  【现场观察】 呼吸进食正常,食欲不错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这11头江豚5雌6雄,平均年纪2至4岁。最大的一头雄豚,体长1.6米,最小的刚刚1米出头。

  据记者观察,每一分钟网箱内都有江豚浮出水面,它们吸口气,再钻回水中,留下优美弧线,其吸气声犹如人类叹气时发出的“哎”声。负责看护它们的渔民詹年贵说,这几天,江豚状态不错,呼吸、进食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郝玉江透露,此前曾非常担心江豚上岸后拒绝进食,现在看来,它们已平稳度过“进食关”,且食欲不错,平均每头每天可吃3至4公斤小鱼。

  【专家揭秘】 一天进餐5顿,高频喂食消弭不适感

  郝玉江介绍,在纯野生状态下,江豚是随时随地均可进食。因此在网箱内暂住的这段时间,工作人员保持了较高频率喂养,全天共5顿,分别是上午7时、9时,中午12时、14时及17时左右。

  据了解,这11头江豚的进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的两头江豚初来乍到,因不熟悉环境过于紧张,几乎两天没有进食。为此,喂养员加大喂养频次,每隔1小时喂养一次。渐渐地,这两头江豚和喂养员熟悉起来,一看到喂养员拿着饭盒就慢慢游近,不再拒绝美食。连日来,随着网箱内江豚数量的增多,后来者的适应速度明显提高,有的第一天来只用适应几个小时,便张嘴吃饭了。

  此外,为避免江豚触网,网箱旁边的机船上白天安排2名渔民值守,夜晚4名。同时,中科院水生所一名江豚驯养员,负责记录江豚5分钟内出水呼吸的次数和投放小鱼。

  【记者体验】 喂食是个“技术活”,食料双手须提前消毒

  17时许,正赶上江豚开饭。喂养员胡思手持饭盒来到网箱附近,从中取出三四条小鱼后,挥臂抛入网箱正中。几头江豚“闻香”而来,迅速聚拢,其中身手敏捷的一口咬住鱼食,美味入口后,摆摆尾巴得意离去。

  观察发现,整个喂食过程约10分钟。争食的江豚表现出平时难得一见的活跃。在喂养员的指导下,记者参与喂食,发现这是件极有技巧的事儿。首先得用肥皂洗净双手消毒,鱼儿得先用水洗、再用盐水消毒,备好食料后,以合适的力度将鱼食抛出,尽量确保落水点最好位于网箱中间。抛食前,还得仔细观察浪花和江豚的行迹。一般来说,等上一轮鱼食吃完,才能接着再喂下一轮。

  央视等多家媒体聚焦江豚起水  “准妈妈”江豚出水体检后放归

  本报江西都昌专电(记者韩玮 黄师师)昨日,本报刊发的“跟踪19天独家直击全国最大规模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系列报道及无人机航拍视频,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腾讯、大楚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拯救江豚”成为网民最强烈的呼声。

  昨日,鄱阳湖江豚打捞公众开放日当天,央视等多家媒体现场直播,聚焦这一热点事件。

  目前,在鄱阳湖都昌码头水域设置的两个网箱内已暂养了11头江豚,为了优化江豚质量,同时让公众直观了解江豚迁地之前的准备,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都昌渔政及渔民共同展开江豚“乔迁”之前的最后一次打捞。

  上午9时,10余艘渔船列队出发,10多家媒体被安排在其中的2艘船上,本报3名记者一同随船出发。前方渔船在都昌水域搜寻半小时后便发现江豚身影,“跃得好高!”在200米开外,记者看到一头江豚跃出水面1米多。

  渔民开始围网,里外两道网将这头江豚包在其中,它渐渐退到一片洲滩附近。数位渔民跳下船开始缓缓拉网,网逐渐收小。随后,工作人员合力抱起江豚,放到担架布上。一路小跑奔至停在洲滩边的体检船上,将江豚小心翼翼放在已铺好的海绵垫上。

  整个过程为了不惊扰江豚,所有媒体记者不允许上到体检船上拍照摄像。记者站在另一艘船上看到,这头江豚又大又肥,肚子圆鼓鼓,好似怀孕。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对其浇水,在尾鳍上抽血,并进行B超检测,测量身长、体围。“身长1米38,大概5到6岁,是一头怀孕的母豚。”检测结果得出后,水生所专家考虑到母豚的安全,决定立即将其释放。在渔船返回途中,众人抬起包裹着江豚的担架布,合力将它慢慢放归湖中。

  截至11时45分,渔民将捕豚围网全部收好,标志着此次鄱阳湖江豚打捞工作全部结束。

  农业部:多省联动 迁地保护行动将加密

  昨日,在公众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国家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保护江豚已不能再等,今后还将加强省际间的联动,开展更多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在我国,目前长江江豚现存数量不足千头,仅为大熊猫的一半,且以10%的速度逐年递减。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与东北虎一道,列入“极度濒危”级别。

  李彦亮介绍,我国对水生动物的保护起步晚,各项指标均不及对陆生动物的保护。出现这种现状,很大程度是因水生动物在水中栖息,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人们难以直接感受到其濒危程度的加剧。

  今年1至3月,鄱阳湖水域死亡3头江豚。每年在长江口,也会漂浮大约30余头江豚的尸体,有的是被螺旋桨直接打死,有的是受到污染或吃了不洁的食物引发病变,还有些甚至是直接饿死。江豚处境已岌岌可危。

  去年,农业部发出通知,将长江江豚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按相关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目前,正在等待国务院批复。

  此外,农业部还将加大长江流域保护区的建设和扶持。“长江故道保护区相对稳定,与长江相连,又可相对独立”,李彦亮说,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迁地保护的成功经验,让江豚这一物种的延续看到希望。今后,多省联动的迁地保护的行动还将加密。

  但是,一些处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长江干道上的保护区,其管理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如交通航运、水利工程、非法捕鱼、工业和城市排污等。对此,李彦亮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强管理并出台相应的地方性规定,比如在保护区所在航道,船只须降速行驶等。

  另外,虽然人工繁殖江豚已有成功案例,但成功仅1例,仍待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进一步破题。

  (记者黄师师 韩玮)

    (刊于长江日报2015年3月21日第3版整版 江豚迁地保护行动专刊 网址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5-03/21/node_4.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