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我国启动最大规模江豚迁地保护工程
全国最大规模江豚迁地保护行动,20号在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启动。经过一周时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的团队已将江西鄱阳湖都昌捕捞起的8头优质种豚顺利运抵湖北监利。明天,他们将在监利何王庙故道和石首天鹅洲故道正式放流,开启江豚保种行动序幕。湖北之声记者熊静、董延超、陈伟从前方发回的报道。
昨天下午1点36分,此次江豚迁地保护优质种豚,由江西都昌全部运抵湖北监利何王庙故道。八头江豚经过一定时间的网箱饲养,状态良好,基本适应何王庙故道水质和环境。负责此次江豚管理工作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郝玉江介绍“从目前我们监测的情况来看,它呼吸的频次是比较正常的,一下水,过了十几分钟我们就开始给他们投鱼,从它们进食的状况来看非常好,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长江江豚(简称江豚)是白鱀豚灭绝后长江唯一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物种2012年长江江豚科考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航运、污染、人类渔业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不足1000头,专家预测,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极可能在未来5-10年内灭绝。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环部长赵依民说:“天然水域从06年到12年期间,平均每年的下降的速度,大约百分之十三,如果照这个速度,我们不采取人工的干扰措施的话,应该在七八年之内,可能江豚就会步入白鳍豚的后尘。”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认为,在不放弃自然江段保护措施的同时,迁地保护成为保留江豚物种的最佳方法。据介绍,江豚迁地保护早有成功案例,1992年,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自然迁地保护区建立,实施从长江干流打捞江豚迁入保护区的计划。目前天鹅洲故道的江豚从最开始迁入的5头繁衍到40多头。而近2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八个自然保护区,但江豚数量依旧呈衰退趋势。赵依民介绍,此次迁地保护,将会延续天鹅洲迁地保护区成功模式:“我们这次迁地保护,也就是拉开了我们这个把天然水域的江豚转移到人工,或者说人为干扰措施下,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的水域。当然我们选择的水域跟原来的江豚生殖水域比较接近的,一些长江的故道,人工形成的湖泊、水库,可能都要采取一些,建立一些人工种群。后面有一串名单列着,准备迁地的地方,确实近两年都有可能实施。”
从天鹅洲迁地保护区建立至今,近20年的发展,全国已有8个自然保护区,但江豚数量依旧呈衰退趋势。除了建立保护区,赵依民坦言,环保意识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生态先行的战略进行生产作业,建立严格的奖惩措施:“发展和保护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有矛盾不怕,我们如果是切实的按照环保法来执行的话,采取生态补偿、损害补偿、损害赔偿、责任追究,这些制度都跟上的话,应该说还能对长江的水生生物的养护起到一定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负责人张新桥对这次迁地保护工程的启动信心满满,从2012年开始,作为长江淡水豚类保护网络的联络者者,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江豚保护的投入和努力,让他们看到了江豚的希望:“农业部主导,水生所作为科研支持单位,加上所有的保护区、渔政机构,现在逐渐把一些NGO,个人,公众,企业,甚至媒体都是这个保护框架的一部分,都纳入这个体系中去慢慢丰富它的整个组织框架。”
据了解,江西鄱阳湖将成为江豚优质种源库,源源不断的运往各个迁地保护区进行繁衍。未来,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将建成为容纳约100头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区,将与天鹅洲故道等其他迁地保护区一起,形成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网络,适时交换迁地保护个体,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