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湖北卫视】坚定不移推进十年禁渔 长江流域土著鱼类一年增加34种

视频链接

昨天(12月4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作典型发言。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十年禁渔”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监测显示,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资源量均值达到了2.1千克,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分别比2022年增加了16.7%、34种、3种。2022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达到了1249头,比2017年增加了237头,实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目前,湖北已建设中华鲟种源保护场6家,保育中华鲟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70%。

湖北拥有1061公里长江干流,承担着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重要责任。“十四五”以来,湖北统筹整合近30亿元资金,用于长江十年禁渔、中华鲟保种繁育、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率先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实现人工环境下繁育二代江豚,已成功诞生3头二代“江豚宝宝”。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缪炜:(湖北)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保护三大保护措施,尤其是迁地保护、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经验(在全世界推广)。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向好,还得益于全省提升禁渔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武汉渔政智能天网指挥大厅,依托160余套高空资源,实时监控、AI智能快速识别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形成“全覆盖、可视化、立体式”的沿江视频监管体系,让死角、盲区及夜间违法捕捞的行为无处遁形。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一级主任科员 李贤烈:我们区一级到市一级、市一级到省一级都打通,秉承着人防加技防的手段,长江十年禁渔执法已经深入人心。

十年禁渔,还需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目前,长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仍然处于“较差”等级,长江流域仍有120多种鱼类未被监测到,中华鲟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未来,湖北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推动落实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并在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实施一批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力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彭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张项青 通讯员 孔剑 孙慧 周小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