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赤水河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

41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长江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鲟野生种群基本绝迹。早在2000年左右,长江鲟已停止野外自然繁殖活动。2022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未干流没有筑坝的大型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珍稀濒危鱼类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下,20254月,水生所联合赤水市农业农村局、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赤水河开展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试验选择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大鱼坝水域进行,通过沟渠引流和底质改造,营造约8000平方米的天然产卵场。43日,向试验水域投放长江鲟亲鱼20尾(雌、雄鱼各10尾);412日晚,发现长江鲟开始在引流槽聚集;413日晨,采集到首批受精卵,估算该批次产卵量约20余万粒。经室内培育,证实该批鱼卵为已完成受精的长江鲟受精卵。416日,在试验现场成功采集到长江鲟初孵仔鱼。水生所后续将通过科考捕捞调查和环境DNA技术,持续跟踪监测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后代在赤水河活动和生长状况。

本次试验的成功,为后续长江鲟自然种群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水生所所长缪炜带队现场选址

43日亲鱼引入

413日采集到首批受精卵

413日水下观察到的受精卵

416日现场采集到初孵仔鱼

试验现场工作

试验现场全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