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做客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

刘思金研究员作报告

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颗粒物的肺内和肺外毒性机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4年第6期。

报告中,刘思金研究员通过介绍全世界空气污染现状的背景,论述了在对威胁人类死亡风险的评估中,空气污染的权重远超过其他污染物排名第五,是致病性疾病的主要原因。1990-2015年空气反演数据显示,中国人均PM2.5仍高于国标及WHO标准,因此,美丽中国服务健康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基于人群和实验数据,刘思金研究员团队发现,在脑脊液中观察到的天然颗粒物和职业暴露颗粒物如CaSnSiO5,可以反应职业暴露情况。通过热源同位素标记模拟肺暴露,发现吸入的空气颗粒物进入血液,从而穿过关节周围的保护系统侵入关节腔和软骨,由此解释了为什么雾霾和阴雨天骨科门诊量加大的生活现象。同时,通过QSAR模型分析发现颗粒物表面性质对于免疫细胞活化的贡献超过60%,为筛选颗粒物的免疫毒性强度提供了方法和模型,并且发现了一种新的促进肺毒性的乳酸受体,即可溶性的腺苷酸活化酶,可调控全身铁代谢。此外,刘思金研究员详细阐述了颗粒物携载的病毒与同等滴度下自由态的病毒进入肺部深处的模式不同,颗粒物的远端转移,加剧了病毒对机体的损伤。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兴趣,大家就颗粒污染物动态跨血脑屏障的机制,QSAR模型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刘思金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毒理与健康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血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环境肿瘤学及肿瘤进展的机理,人工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等,先后在PNAS、ACS Nano、Blood、Nanoscale等学术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3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担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