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董刚教授做客水生所创新讲座

董刚教授作报告

1月15日上午,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董刚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Pathogens meet structural biology: shake hands and show the RING. 病原体遇见结构生物学:握手言欢秀‘魔戒’”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5年第1期。

在报告中,董刚教授系统介绍了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多种方法,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两种人类寄生虫关键蛋白的结构解析成果。首先,他分享了弓形虫顶端复合体赖氨酸甲基转移酶(AKMT)的结构研究,揭示了AKMT通过独特的分子间界面形成“握手状”二聚体结构,破坏AKMT的二聚化会显著削弱其酶活性,进而影响弓形虫从感染宿主细胞中排出的能力。随后,介绍了锥虫鞭毛袋领(Flagellar pocket collar)中的关键蛋白BILBO1,解析了其“指环状”结构。并指出BILBO1的N端结构域对锥虫的鞭毛形成至关重要,而这一结构的发现为针对BILBO1开发纳米抗体药物提供了重要靶点,展现了结构生物学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潜力。此外,董教授还介绍了基于蛋白质结构的抗疟原虫小分子药物设计策略。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结构生物学如何为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精确指导,进一步拓宽了与会者对结构生物学在功能研究与实际应用间联系的理解。

董刚教授是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主任,研究方向集中在纤毛生成、寄生虫学和膜运输等领域。纤毛/鞭毛是大多数真核生物中保守的细胞器,与多种信号转导机制及人类疾病密切相关,董教授团队在解析纤毛相关蛋白及其调控机制、膜运输过程中的关键复合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通过运用X-射线晶体学、Cryo-EM和NMR等技术手段,成功解析了多种与纤毛生长及膜运输相关的大分子三维结构,为理解这些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生物学证据。此外,董教授团队还在研究寄生虫中的细胞骨架蛋白复合物和膜囊泡运输机制方面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囊泡靶向与膜融合研究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董教授团体目前正致力于对结核分枝杆菌、弓形虫、疟原虫等人类病原体的多个关键蛋白质复合体进行深度结构解析和药物设计与研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