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举办第三届水生生物论坛暨《水生生物学报》创刊七十周年研讨会
9月17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举办第三届水生生物论坛暨《水生生物学报》创刊七十周年研讨会。作为 2025 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金秋学术月” 的重点学术会议之一,本届论坛由湖北省动物学会、水生所联合主办,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协办,旨在汇聚专家智慧,推动水生生物科学领域的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为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开幕式现场星光熠熠,领域内重磅嘉宾出席为论坛注入强劲学术动能:第三届水生生物论坛主席、水生所桂建芳院士,所长缪炜研究员,党委书记、副所长解绶启研究员,副所长徐军研究员,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鲁义善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林强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多所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为水生生物科学发展擘画蓝图。
缪炜所长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他以水生所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水生所95年来在水生生物科学领域的深耕与积淀。同时,缪炜所长特别提及《水生生物学报》七十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水生生物学从起步到腾飞的伟大征程。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水产种业振兴等国家战略,面临着水生态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课题,论坛以 “水生万物、和谐共生” 为主题,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为提升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贡献智慧与方案。
论坛协办单位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水生所副所长徐军讲话指出,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始终与水生所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珍稀物种保护等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绿色发展。他期待以论坛为契机,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海上”的精神,为守护一江清水、共建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桂建芳院士以“水生生物学的百年回望及近五年创新”为题做主旨报告,回顾了我国水生生物学从形态分类到生理发育遗传等生命全过程,以及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维护的发展历程,并概述了鱼类生物学近五年的创新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鲁义善教授则聚焦水产养殖痛点,作“鱼类诺卡氏菌致病机制及其防控”报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林强研究员以“海龙科鱼类多样性演化与资源保护”为题,带大家走进 “海洋瑰宝” 海龙科鱼类的世界。
水生所孙永华研究员的“鱼类配子超级工厂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报告为破解水产养殖苗种供给瓶颈、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创新方向。
第三届水生生物论坛同步开设四个分论坛,围绕 “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与健康养殖”“水生生物与安全” 四大核心方向展开深度研讨,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为水生生物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多维度的创新思路。
分论坛一: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
该分论坛汇聚了多位长期深耕一线的研究者。王克雄研究员以 “小型鲸类保护声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为题,梳理了声学技术在小型鲸类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演进,为珍稀鲸类种群保护提供了技术参考;谢松光教授结合长江、南海两大区域实例,分享 “鱼类早期资源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揭示鱼类早期发育与环境的关联,为流域渔业资源调控提供依据;单秀娟研究员分析 “近海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渔业技术” 的现状与挑战,为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支招;孙玉华研究员探讨 “黄鳝性别决定及种质资源利用前沿技术”,助力特色水产种质创新;杜浩研究员汇报 “长江十年禁渔中期长江鲟抢救性保护成效”,展现珍稀物种保护的阶段性成果;赵峰研究员则关注 “深海原生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拓展了水生生物研究的深海视野。
分论坛二: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该分论坛聚焦污染防控、生态修复技术与机制研究。陈联国研究员深入剖析 “异噻唑啉酮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并提出 “机制驱动的绿色替代品设计” 思路,为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提供新方向;李洁明教授研究 “微囊藻种内互作介导的水华生消调控机制”,为破解水华治理难题提供科学依据;张义研究员介绍 “底质改良协同沉水植物恢复的水生态修复固碳减排技术”,将生态修复与 “双碳” 目标相结合,凸显技术的多重价值;蔡永久研究员初探 “洪泛湿地螺类应对干旱的适应机制”,为气候变化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李世国副研究员分析 “淡水入侵和污损生物沼蛤的多维度低温耐受机制”,为入侵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于佳副教授则追踪 “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的迁移转化路径”,揭示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引发对微塑料污染治理的关注;王景龙博士分享“丹江口水库水生态过程研究”,为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分论坛三:生物技术与健康养殖
该分论坛的报告聚焦品种改良、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技术。梅洁研究员介绍 “黄颡鱼饲料高效利用新品系创制”,通过遗传改良提升养殖品种的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高志鹏教授挖掘 “植物提取物关键抗菌成分”,解析其 “多靶点作用机制”,为绿色渔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刘雅莉副研究员探索 “海龙科鱼类雄性怀孕的遗传基础与环境适应机制”,填补了特殊鱼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吴南副研究员研究 “鱼类代谢性炎症的分子遗传机制”,并探索 “干预中草药的药理学研究”,为鱼类健康管理提供新方案;付耀武副教授筛选 “抗多子小瓜虫天然活性化合物”,解析其作用机制,为水产寄生虫病防控提供新选择;李雪松副研究员评价 “鳄鱼源贝莱斯芽孢杆菌抑制达卡气单胞菌的效果”,为益生菌在水产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分论坛四:水生生物与安全研究生论坛
作为论坛的 “青春板块”,该分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展现了水生生物领域青年研究者的创新潜力。13位研究生的报告涵盖资源调查、设备研发、病害防控、生态机制等多个方向,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探索,也有对实际应用的思考,彰显了水生生物领域青年科研力量的活力与担当。

解绶启书记主持会议

缪炜所长致辞

徐军副所长讲话

桂建芳院士作主旨报告

鲁义善教授作报告

林强研究员作报告

孙永华研究员作报告

论坛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