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于仁成研究员做客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

于仁成研究员作报告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仁成研究员应邀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演变与防控”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5年第7期。
报告中,于仁成研究员系统介绍了海洋和淡水有害藻华的全球发生现状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全面梳理了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过程、研究现状和应对策略,并就长江口海域甲藻水华、秦皇岛产毒藻华和山东半岛冬季甲藻水华等典型有害藻华的发生机理和防控策略进行了详细解析。
对长江口邻近海域长期的研究结果表明,陆源营养输入和东海黑潮近岸分支对甲藻藻华的发生具有关键调控作用,同时于仁成研究员指出,东海大规模甲藻水华优势种及其危害效应仍然难以预测。
产毒甲藻水华的发生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具更大的危害,以秦皇岛亚历山大藻水华事件为例,于仁成研究员详细阐述了产毒甲藻水华的产毒种类、发生机理,同时指出,对于有毒甲藻藻华仍缺乏高效、特异的检测方法,难以支撑有毒赤潮防控的需求。此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对甲藻水华的发生亦可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最后,于仁成研究员强调了我国近海有害藻华演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构建新一代有毒有害赤潮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重要性与难点。我所与会师生就相关感兴趣的问题同于仁成研究员进行了热烈讨论。
于仁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环境分会主任委员、EASTHAB 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WESTPAC赤潮工作组成员。担任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副主委。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科学和有害藻华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国内率先开展赤潮藻毒素分析和研究工作,针对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形成和演变机理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黑潮分支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甲藻赤潮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190余篇。
